產創合作專家

產創合作專家

20 03, 2023

產創永慶聯名講座 趙瞬文講AI創作

2023-07-17T16:55:23+08:00

作家吳淡如近日因表示使用AI軟體製圖,引發爭議,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動畫系主任趙瞬文博士表示,AIGC生成的作品,有別於藝術創作者所謂的使用數位工具創作的數位繪圖,然而,AIGC開啟另一共創世代的來臨。 […]

產創永慶聯名講座趙瞬文講AI創作2023-07-17T16:55:23+08:00
17 01, 2023

結合數位、藝術與行銷,突破傳統展覽形式——專訪光癮嗜艷總監李明龍

2023-02-06T17:09:30+08:00

成立不出兩年的光癮嗜艷,貌似是個全新的新媒體公司,團隊很新、概念很新,然而團隊成員都不是新媒體藝術界的新人!他們過去曾是某家新媒體藝術公司的同事,後來各自轉換跑道離開新媒體藝術行業,最後才又因著對新媒體發展的理想與拓展新媒體藝術的可能性而重聚。因此,光癮嗜艷可說是由一群資深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組合而成的團隊,結合數位、藝術與行銷,致力於運用新媒材突破傳統展覽形式,開發更多元的展覽可能。 […]

結合數位、藝術與行銷,突破傳統展覽形式——專訪光癮嗜艷總監李明龍2023-02-06T17:09:30+08:00
26 12, 2022

池上禾穀坊魏瑞廷:「預知氣候變遷,配合農作物生長,是智慧農業應該做的事。」

2023-02-06T17:36:05+08:00

池上禾穀坊創辦人魏瑞廷,以智慧種稻聞名,運用氣象站蒐集數據預估氣候變遷,並導入區塊鏈記錄稻米生產履歷,更曾發行「鳳梨釋迦NFT」,不僅助釋迦農民將作物賣進東南亞,更讓農民能跨越盤商直接面對消費者,是農業行銷之一大創舉。近年,魏瑞廷將目標市場拓展到回教國家,並順應全球永續環保趨勢,期望能將台灣稻米市場推向國際。 […]

池上禾穀坊魏瑞廷:「預知氣候變遷,配合農作物生長,是智慧農業應該做的事。」2023-02-06T17:36:05+08:00
25 11, 2022

點燃管樂文化的火苗——專訪指揮家暨「賦格文化實業社」創辦人符秦僥

2023-02-19T19:51:21+08:00

符秦僥耕耘管樂界多年,致力台灣管樂教育與推動管樂文化。 符秦僥畢業於政大經濟系,出生於馬來西亞的他,自幼便器樂不離身,求學生涯與樂團演出相伴相繫。他加入政大管樂團時,正逢樂團危搖之際,而後符秦僥接任團長,因緣認識小號演奏家與名指揮家王戰,就此開啟與王戰學習指揮的契機。 […]

點燃管樂文化的火苗——專訪指揮家暨「賦格文化實業社」創辦人符秦僥2023-02-19T19:51:21+08:00
4 10, 2022

為地球保留一棵樹——專訪綠建材新創「生森の木」創辦人鄭安茹

2023-02-19T19:59:11+08:00

畢業自美國西北大學傳播管理碩士的鄭安茹,現為英本工業新創事業部及採購部經理。2017 年,鄭安茹在美國企業擔任永續 ESG 執行顧問,負責為標普500(S&P 500)企業如AT&T、TI、Google、Apple 執行永續專案,提供企業零廢棄(zero waste)解決方案。鄭安茹受到美國經驗的啟發,決定於2019年回到台灣接班家族事業,立志將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帶回台灣落地,回台後創立綠建材品牌「生森の木」,2021 年榮獲經濟部中小企業 N 世代績優企業,2022年更榮獲行政院環保署循環經濟績優企業。 […]

為地球保留一棵樹——專訪綠建材新創「生森の木」創辦人鄭安茹2023-02-19T19:59:11+08:00
4 10, 2022

生活化的外交:用鏡頭說出「酷兒」故事——專訪陳品蓉導演

2023-02-02T11:41:39+08:00

陳品蓉(圖右)與其畢製短片《Second Parent》女主角Jinny Chung(圖左)合影。 時序入秋,深夜涼意拂起,而與台灣遠隔十五小時的洛杉磯卻正晴空如洗。2015年,甫自政大外交系畢業的陳品蓉,毅然赴美追尋電影夢。坐在電腦鏡頭前的她,漾開的熱情笑容、奔放的藝術氣息,與筆直穿透進落地窗的明朗陽光相互輝映。 「酷兒」一詞,既表述陳品蓉的身分認同,亦標誌出她不服從既定框架的酷個性。作為新世代導演,陳品蓉致力以鏡頭介入性別議題,敘說面貌各異的同志故事,也透過電影開啟另類文化外交。在陳品蓉身上,電影、性別、外交,三者共同拼造出屬於她的人生版圖。 棲身之地:在「影視」找到自己 高中就讀語資班,大學進入政大外交系,如同其他置困於升學體制的台灣學生,成績優異的陳品蓉,求學過程一路扮演師長期待下的「乖」女孩。她幼時便察覺自己被同性吸引,只是囿限於社會氛圍,彼時的陳品蓉,僅能將自己的憧憬和感受,安分守己的收納進櫃子中。 然而,自我身份的探問與先天的藝術細胞,宛如潛伏於地表的水流,以無可忽視的力量暗自擾動。櫃子關不住年輕生命極欲了解自己的渴望,陳品蓉栽入歐美影視作品摸索答案的雛形。由於當時西方同志運動行之有年,在同志權利上已取得階段性進步,社會風氣與法律制度的發展構成了影視內容的多元化。相較於亞洲社會偏向描述悲情、晦暗的同志困境,歐美影集則為陳品蓉「指路」——構圖出通往結婚、成家的可能未來。 憶及這段「身分/影像敘事」的啟蒙,陳品蓉表露心跡,這些影集「以現在觀點回看,或有過時與謬誤之處。但讓當時的我,得以直接觀察到西方同志生活方式」。在梳理自我的過程,陳品蓉看見「影像」具備穿透人心的影響力,影像既提供棲身之地,安放徬徨、排除在主流價值外的個人;另一方面,影像面對公眾,讓「隱形」的同志族群得以「現身」社會,開啟不同群體間,彼此互相對話、理解的機會。 顯影同志故事:從電視消費者轉向電影生產者 從電視消費者轉向電影生產者,大學是命運交叉點。利用政大自由多元的學風,陳品蓉積極拓展學習邊界,旁聽「電影賞析課程」、加入X書院練習創意發想,把握暑假時間至紐約電影學院洛杉磯分校短期進修,儲備電影器材操作、拍攝等相關技能,逐步勾勒「製作電影」的具象輪廓。 有了「硬體」概念,參加「陸仁賈」的社團經歷則為日後拍片填裝「軟素材」。 陳品蓉指出「陸仁賈」的特殊之處,當時多數學校的同志社團只能地下運作,而政大卻前衛地應允正式成立。「陸仁賈」宛如寶庫,陳品蓉在這,初次觸探各種性與性別的知識概念。「找到一群跟自己一樣的人」同時激發她以「行動」介入改變社會的能量——參與同志遊行、至立法院舉牌抗議、擔任同志諮詢熱線志工——如今同志的污名淡化、同婚終能合法,這一群小小的「路人甲」們功不可沒。 「在這些活動、場合,看到的是一張張真實存在的臉孔,他們真實的樣子。」陳品蓉自我剖析,對「活生生的人」的興趣遠大於書本理論,「不同人樣貌的浮現,有時會顛覆我的想像」,多樣性的生命故事,化為創作靈感,驅使陳品蓉將既集體又個人的同志世界「顯影」出來。 鏡頭會說話:透過聲光發送訊息  「我想在電影的『娛樂』與『藝術』之間尋求平衡,傳遞出訊息。」 攜帶外交系養成的合作溝通技巧、對於同志議題的強烈關懷、蓄積已久的導演夢,漂洋過海,這一切在南加大電影研究所匯聚成豐沛創作力。 陳品蓉的畢業短片《Second Parent》(中譯:《第二個媽媽》)寫實一對女同志家庭故事。剛接任全職主婦的主角Kat與重返職場的妻子Julia育有三歲女兒Becca。Becca的誕生,來自於Kat哥哥Dylan的精子與Julia卵子的結合。無論Kat如何付出心力照料,始終感覺女兒與有臍帶連結的Julia較緊密,自己彷彿是進不去的「局外人」,永遠的「次等」(second)母親。 陳品蓉將鏡頭對準Kat,透過短短十四分鐘的情節推移,呈現一位非親生媽媽對經營親子關係的恐懼、焦慮,與努力無功的頹喪。為了編導所需,陳品蓉採訪多組同志家庭,理解到借精生子的女同志「媽媽」,會在小孩成長過程中,漸漸感受到與孩子間「像」與「不像」的距離,而對於自己到底在家庭中處於什麼角色感到迷茫。 該如何傳遞這層訊息?於此,電影便展現了極具魅力的敘事優勢。儘管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依憑各式數位媒介訴說故事、表達觀點,陳品蓉仍認為電影有其不可取代的獨特價值。「電影很細微,聲音、服裝、色調皆有意義。鏡頭能說很多話,帶引演員的情緒,讓觀眾快速進入其中。」譬如,《Second Parent》以「水」作為主要意象,具現Kat面對親子關係的無形恐懼。陳品蓉解釋設計理念:「讓觀眾更深刻體會到,無法克服的恐懼,猶如永遠也拉不近的血緣關係」。Kat原以為必須要克服畏水才能跟愛游泳的孩子親近,最後意識到並非如此,只要真心付出,孩子便能接收到母親的愛與心意。 電影的「寫實」特性,引發觀眾產生「偷窺他人」的特殊感受,陳品蓉認為,觀影過程如同人生的體驗之旅。觀眾在聲光中與角色產生連結,角色或能投射個人的境遇與情感,讓自己感覺到「被看見」;或能擴充人生的記憶體,透過看見不同樣態的生命故事,跳脫自己習常的舒適圈,進而有機會啟動共感同理。 《Second Parent》描述一對亞裔女同志家庭故事。 生活化的外交場合 把台灣帶出去 2020年,陳品蓉帶著這部初試啼聲之作,返回母土,於台灣國際酷兒影展(TIQFF)首映;而後巡遊歐美各地,在西雅圖酷兒影展、紐約雅美電影節、洛杉磯台美電影節大放異彩。離開外交系之後,陳品蓉以電影開啟另一種外交方式,「電影圈是生活化的外交場合」,拍片現場往往集結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夥伴,當帶著作品飛向世界,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創作者相遇交流,電影就是彼此的共通語言,穿透膚色、種族、國籍界線。 一路走來,「跨地域」、「跨領域」是必要行囊,陳品蓉親身實證了「跨域」已成當代常態。她強調,「專精做一件事是好的,但各領域的異質結合不可或缺」,與各路人馬的火花激盪有助於突破慣性思維,為培養人脈、打磨專長、經營事業帶來多方益處。 抱持不受限的開放姿態,陳品蓉未來計畫帶《Second Parent》走得更遠,發展成以台灣為據點的長片電影,從兩代人的故事延展成祖孫三代情。電影將聚焦在Kat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試圖探討抱持傳統的上一代,面對子女組成多元家庭的複雜心理,價值觀念相異的兩代人,如何跨代對話,走向彼此和解、療癒之路。 [...]

生活化的外交:用鏡頭說出「酷兒」故事——專訪陳品蓉導演2023-02-02T11:41:39+08:00
14 09, 2022

會移動的體感劇場 動態捕捉為發展方向——專訪移動故事屋

2023-02-19T20:01:59+08:00

以帳篷移動將藝文活動帶至不同的角落。 2015 年,數位藝術基金會以「走入偏鄉,建立一個屬於孩子們的移動式帳篷劇場」為理念,向松菸天空創意節提案《移動故事屋——立體環繞互動劇場》,獲得肯定獎首獎。2016 年,移動故事屋公司正式成立,成為台灣數位藝術中心孵育的眾多品牌之一。更於2022年,入選文策院的文化新創加速器。 […]

會移動的體感劇場 動態捕捉為發展方向——專訪移動故事屋2023-02-19T20:01:59+08:00
13 09, 2022

原民部落VR專案 解鎖異業合作新體驗——專訪子亥工作室 Hayato Yang

2023-02-19T20:04:38+08:00

Hayato Yang XR,在台灣的常見定義是「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包含AR(augmented reality) 擴增實境,在現實情境中加入虛擬物件,如寶可夢、互動濾鏡; VR(virtual reality) 虛擬實境,使用者置身於完全虛擬的空間,體驗虛擬場景;MR(mixed reality) 混合實境,類似AR的現實環境加上虛擬物件,但MR的虛擬物件能夠固定在同一位置,更符合現實狀態,使用者遠離虛擬物件,而物件就變小,接近虛擬物件,而物件就變大。 「 XR有各種大家喜歡的定義,但開發者只需要做,不需要去定義它。」Hayato 說。 […]

原民部落VR專案 解鎖異業合作新體驗——專訪子亥工作室 Hayato Yang2023-02-19T20:04:38+08:00
13 09, 2022

從遊戲企劃到遊戲開發 「做就對了」的紅魔導師——專訪子亥工作室 Hayato Yang

2023-02-19T20:09:02+08:00

Hayato Yang Hayato Yang 畢業自台大森林系,有十年以上遊戲企劃經驗,參與過手機遊戲、線上遊戲、網頁遊戲等各種專案,2015年離開公司成立「子亥工作室(HayatoWorks)」開始獨立開發活動。在這次政大的產官學合作計畫當中,負責原住民 XR 專題的互動遊戲製作。 […]

從遊戲企劃到遊戲開發 「做就對了」的紅魔導師——專訪子亥工作室 Hayato Yang2023-02-19T20:09:02+08:00

業務服務快速列表

場館服務
許珈瑄 #69326 sukika@nccu.edu.tw
宋建興 #69327 121786@nccu.edu.tw

核銷服務
曹瑋峰 #67480 129988@nccu.edu.tw

產學合作

創新育成
張杏萍 #67080 kristy@nccu.edu.tw
溫瑞玲 #69329 linda@nccu.edu.tw

智財服務
張弘諺 #69348 hungyen@nccu.edu.tw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