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 軒妮

分享文章:

歡迎訂閱
《政大產創總中心 電子報》

即時接收本中心最新活動訊息及專題報導

訂閱服務確認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訂閱失敗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Author

楊 軒妮

Share

以帳篷移動將藝文活動帶至不同的角落。

2015 年,數位藝術基金會以「走入偏鄉,建立一個屬於孩子們的移動式帳篷劇場」為理念,向松菸天空創意節提案《移動故事屋——立體環繞互動劇場》,獲得肯定獎首獎。2016 年,移動故事屋公司正式成立,成為台灣數位藝術中心孵育的眾多品牌之一。更於2022年,入選文策院的文化新創加速器。

移動故事屋以體感劇場為核心,兒童為受眾,創作親子皆宜的劇本,並透過現代科技加強硬體設備,給予觀眾前所未有的沈浸式體驗。總監張嘉路與身為校友的技術顧問蔡孟汝表示,移動故事屋原本專作兒童劇,但「兒童一定是大人帶來的」,因此在劇目內容上的體驗也要考慮大人的面相。

有別於傳統定點式的劇場,移動故事屋將劇場拆解為可四處移動的帳篷,在帳篷內設置六公尺的震動地板,運用 180 度環形投影,透過煙霧、水霧、燈光、聲效,及震動地板,讓觀眾能透過五感體驗劇情。而若在室內非帳篷的環境,則將環境打造成易於集中注意力的沈浸式黑色空間。

在帳篷內的劇場呈現台灣文化意涵的兒童劇目。
室內演出擴大了座位區域,讓更多的民眾參與。

雖然移動故事屋打造了高級體感劇場,但總監張嘉路表示,移動故事屋為內容產業,創作劇本仍是他們的核心。在自製內容的狀況下,先以本身品牌優勢為利基點創作劇本,再針對劇情去設計沈浸式體驗,讓各種效果在不同劇幕中自然呈現,AR 只是沈浸式體驗的其中一種方法。若是接案,則依照案件需求去思考場域、文本的選擇。

張嘉路表示,AR 在這個時代相當普及,重點不僅限於將 AR 體驗做好,更需注意是否能讓觀眾願意下載 AR 體驗,內容設計夠不夠吸引觀眾,獎勵機制能不能刺激觀眾行為,都是需要去思考的問題。除了集章換禮物、抽獎能直接有效推動消費者和觀眾行為,經營 IP 也是有效推動觀眾行為的方法。

以移動故事屋在 2021 年製作的《魔法阿嬤》電影特展 AR 特展為例,魔法阿嬤就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IP,加上魔法阿嬤內容本身就與鬼怪有關,在現實中找鬼符合觀眾的既定觀念,因此不太需要做行為誘導。而移動故事屋本身以親子為受眾,獎勵機制只要符合孩童喜好,都很容易推動觀眾參與體驗。「命題不嚴肅,行為誘導也不會太困難。」張嘉路說。

未來,移動故事屋將朝「動態捕捉」的方向發展。動態捕捉技術是即時擷取演員動作在屏幕上控制虛擬卡通人物,並使觀眾能即時與虛擬卡通人物互動的技術。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科技版的皮影戲,有人在後面控制戲偶的動作,只是有別於傳統皮影戲有固定的劇情走向,「動態捕捉」的虛擬人物能與觀眾互動,並根據觀眾反應調整劇情。「互動科技增加了劇幕呈現的層次感和趣味,即時互動讓孩童知道角色是活的,不是有個演員穿著戲服,而是真的有獅子或鳥在和他們講話。」蔡孟汝說。

對於想要從事沈浸式內容的開發者,張嘉路建議,內容面上,應不忘去體驗藝文領域的沈浸式作品,除了逛展覽、看電影,還有音樂劇和舞台劇可以觀賞,劇目的場景佈置、觀眾座位的規劃都會影響沈浸體驗。「透過了解市面上各種場域呈現作品的方式,並多看不同領域的製作,能夠觸發整合各種沈浸式體驗的想法。」張嘉路說。若是技術面的問題,則是要自我學習,並且了解這個時代的技術限制,製作符合創意、預算、期程的作品。

移動故事屋曾邀請至上海演出,並加入VR 體驗帶給觀眾全新的沈浸式感受。

發行:產創總中心
撰文:楊軒妮
圖片:移動故事屋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