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軒妮 / 校稿 : 王恬恬
產創總中心於12月17日舉辦第六場產學合作工作坊「政策智庫型產學合作經驗分享」,邀請到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解說地方創生的政策緣起,並透過案例分享讓我們了解到,科技是地方創生的根本,而體驗經濟則是達成目標的關鍵途徑。
2019年,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看見了「台灣城鄉發展不均」、「人口負成長趨勢」、「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是全世界第一名」等國家整體發展困境,啟動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以2019作為地方創生元年,期待透過經濟型的國家政策,讓外流的青年、學生回到家鄉打拚。當時任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負責國家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她以日本經驗為前車之鑑,認為台灣地方創生應「由下而上」推動,因而踏訪了台灣22個縣市,了解各縣市的特色、盤點企業與政府資源,並將「以人為本」、「科技導入」、「產業DNA」作為地方創生的三大原則。
陳美伶表示,過去社區總體營造、一鄉一產業政策皆著重於硬體、環境外觀的改造,忽視了「人」才是地方能否發展的重點,地方創生應重視在地文化特色及居民想法。面對氣候變遷、人口結構改變時,數位科技是地方創生的一大助力,透過數據管理,農民不必再看天吃飯,想生育者也能透過醫療科技生育孩子。至於怎麼吸引人潮一再來訪?建立地方產業,打造地方品牌,讓人潮與資金湧入,也才能增加地方的就業機會,達到人口回流的目的。
以智慧農業為例,西部地區的吳郭魚傳統養殖受氣候變遷與人力短缺影響,面臨水溫、水質管理困難,導入「智能監控養殖系統」後,能即時調控環境,大幅降低損失並節省人力。又如協助部落媽媽販賣原住民美食「阿拜」的地方創生團隊,在農地架設「阿龜微氣候」,讓阿拜的食材「假酸漿葉」長得又大又美。在數位科技蓬勃發展的今日,運用數位科技協助地方產業發展已成為必要手段。
陳美伶再以位於基隆外海的「國際永續島」和平島為例,和平島現已發展為地質公園,除了有豐富的自然地景得以觀賞,還有各式人文活動供遊客體驗,遊客吃石花做成的石花凍、用石花做成的肥皂清潔,不帶給島嶼任何觀光污染。而體驗型觀光活動,不僅為和平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振興和平島觀光產業,也成功促進人口回流。用此案例說明,地方創生的核心並非侷限於旅遊或觀光,而是體驗經濟的具體落實。地方創生應擺脫「打卡換禮物」的模式,轉向深度體驗經濟,才能真正展現地方的獨特特色與價值,吸引遊客一再回訪,進而達到重振地方經濟、平衡城鄉發展的目標。
此外,陳美伶分享了許多精彩的地方創生故事,強調除了政府在政策層面的推動外,大學也能透過 USR(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ustainability Responsibility)及企業透過 ESG(環境、社會、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在地方創生中發揮關鍵作用,為地方發展提供實質支持與資源。
以台南永康的崑山科技大學為例,該校運用台南官田的特產—菱角,將原本無人問津的菱角殼研製成「菱殼炭吸附包」。菱殼炭具備除臭與除濕功能,不僅可以放入鞋中吸附異味,加入貓砂後可有效除臭,更能百分之百回歸自然,固碳於土壤或置於水中淨化水質。目前,菱殼炭已發展成官田地區的特色產業,相關產品如菱殼炭汗衫成為熱門商品,近期更積極研發菱殼炭寢具,持續拓展應用範疇。官田的菱殼炭產業,正是大學研發能量有效投入地方創生,並轉化為具體成果的成功案例。
在企業部分,因全球2050淨零目標之下,近年不得不發行「永續報告書」、執行ESG,但企業每年度提出的報告書中,社會參與(S)部分卻往往止步於年度淨灘、老人院志工、發放獎學金等活動,陳美伶認為,企業若能和地方創生團隊成為策略夥伴,協助地方發展產業經濟,社會參與將會更有說服力。
陳美伶最後強調:「科技是地方創生的根本,體驗經濟則是地方創生的王道。」她為師生未來投入地方創生及攜手企業實踐ESG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建議,指出透過跨領域的合作分工與創新實踐,能有效推動里山里海精神,實現共好、共融、共榮的目標,為地方創生注入持續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