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e00db9240ac3b9bf67acbab21360b.jpg
為協助學生從投資人角度理解創業風險與新創評估要素,政大創新創業講做堂邀請水源資本創辦人王文聖蒞校,分享自身從跨國顧問轉戰創投的實務經驗,並以真實案例剖析創業從起步、融資到估值過程中的各種挑戰。講座於研創中心數位教學發展教室舉辦,由教育部「大專校院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計畫」經費支持。

c2a269a0829161f6ad37e4bcc071cb0c.jpg

開場時,王創辦人即提醒學生,創業並非適合每一個人。他指出:「創業初期,你的收入一定不會比進大企業的同學高,人家是一年拿三五百萬薪水,而你是一年丟三五百萬進去。」他強調,創業不是站在舞台上的高光,而是背後反覆解決問題、持續挫折與自我調整的過程。因此,真正決定是否要創業的關鍵,不在點子多不多,而在於「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為何而創業」。

接著,他介紹水源資本在台灣的投資策略,聚焦於新創公司從產品進入市場、初步累積用戶,卻尚未進入穩定期的「死亡谷」階段,亦即從種子輪到A輪之間的區段。他強調,這個階段的新創企業最需要資金與策略支持,但同時風險也最大。水源資本採取「安打型投資」策略,設定三至五年出場時程,並以三倍以上報酬為基本目標。投資人關注的不只是產品本身,而是整體團隊是否能夠清楚表達其「故事與數字」是否一致、可信且具備說服力。

在談及創業團隊時,他提醒學生要慎選合作夥伴,並強調股權分配應與實際投入與責任相符。「創業就像在做報告,一開始大家說要一人一半,但如果事情都你在做,這樣的股權很快就會出問題。」他指出,許多創業團隊最終走向失敗,並非因為市場機會錯誤,而是因為團隊內部信任瓦解與經營權糾紛。他建議,在創業初期就應釐清股權結構與責任分工,避免未來產生難以收拾的裂痕。

7b0bf5168c57658daa9c0a5139512b1a.jpg

為幫助學生建立對投資人思維的理解,他引用財務學者Aswath Damodaran的著作《Narrative and Numbers》,說明創業提案應結合具體數據與有說服力的敘事。他指出:「好的創業故事,必須同時符合三個條件:有可能發生(Possible)、言之成理(Plausible)、並且很可能成真(Probable)。」如果故事與數據無法彼此支持,即使產品再有創意,也很難說服投資人。估值建立的前提是信任,而信任來自數據與敘述之間的邏輯連結。

他也分享了如何從財務面建立可信的提案。課堂中,他逐步說明一家公司應如何編列營收、成本、費用與稅後淨利,並對應到P/S(市售比)與P/E(本益比)等指標。他建議學生可透過選擇相似產業中的台灣上市公司作為對照標的,進行合理估值,進而使整體商業企劃書更具備可量化的說服力。「故事說完之後,還是要有數字撐得起來。」

除了財務分析,他也提出創投實務中的幾項評估重點,包括產品是否具備足夠的市場門檻、團隊是否具備技術深度與彈性、以及商業模式是否有足夠清晰的現金流結構。他指出,許多創業團隊忽略了中長期資金規劃,尤其在「蜜月期」過後無法持續融資,導致團隊斷炊。他強調:「不是只有產品好就可以撐下去,還得靠持續設計每一階段的融資邏輯與出場策略。」

在課程尾聲,他回到創業動機與人生選擇的層面,提醒學生創業不必然是唯一選項。「創業是一場長期耐力賽,不是光鮮亮麗的選擇。你可以選擇自己創業,也可以選擇加入別人的創業團隊。但不論哪一條路,請務必想清楚自己真正的價值觀與人生原則。」他鼓勵學生多花時間理解市場、理解自己,再來選擇是否踏上創業之路。

透過本次講座,同學們得以從實戰經驗出發,了解創投如何看待一間新創公司的價值與潛力。課程內容結合理論、實例與財務分析,不僅強化了學生對創業風險的認識,也提升了未來提出可行創業計畫時的邏輯思維與專業判斷力。

    最近修訂
    2025-05-07 12:01:06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