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商品化與跨界溝通,產官學合作背後的人際動力
1579a45ccdc9ace67d89ed8f1b7af3d1.jpg

撰文:楊軒妮 / 校稿:王恬恬

產創總中心於115日舉辦113學年度第四場產學合作工作坊「跨領域技術型產學合作經驗分享」,邀請台灣大學教授溫在弘、政大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主任施琮仁,分享跨領域產學合作的經驗,並帶我們反思大學在產官學合作中的角色。

 早在疫情爆發之前,溫在弘就在國科會未來科技展提出疫情擴散模擬,透過追蹤足跡進行疫情風險評估。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這項研究有了落地的機會,溫在弘於是開始思考如何將學術研究商品化。

 

829d9f6a1a8cb3a21b1e048dba694242.png

溫在弘表示,透過產官學合作發揮地理資料的價值是他的專業,然而當學術研究發展為產品,他便開始不斷啊反思大學在產官學合作中的角色。地理資訊研究的主題多為公共事務,能提供政府許多政策建議,然而公立大學就是利用公家資源進行研究,提供政策建議給政府是否是一種產學合作?是否應該盈利?在與政府的產學合作中,大學端會被視為廠商還是學界?他感到非常矛盾與兩難。

 

因此,在「產學合作」之後,溫在弘進一步思考「官學合作」的可能。他發現,地方政府和大學之間有強烈的地緣關係,大學作為教育與學術研究單位,多以智庫角色協助地方政府推行業務。例如澎湖縣農漁局及文化局,委託了很多案件給澎湖科技大學和臺灣海洋大學,地緣關係和專業領域是地方政府在選擇委託大學時的重要考量。

 

溫在弘也發現,由地方行政首長、局處首長的人脈組成的「類智庫」,也在選擇委託大學時具有決定性因素,而這個「類智庫」可能會因政黨輪替或任期限制而頻繁更迭,地方政府與大學合作關係的轉變,也是值得深究的議題。

 

接著,回應溫在弘的「類智庫」觀點,施琮仁也發現,「人」真的是跨領域產學合作中很重要的關鍵,產學合作除了常透過人牽線,合作中也往往因人員的專業領域、思考模式、目標理想不同而面臨漫長的磨合過程。

 

02c861cf4708ddc551422241035e3153.jpg


而在過往的經驗當中,施琮仁分享傳播媒體產業因面臨激烈的競爭,傳播新科技的發展比學界還要快,透過產學合作與業界建立關係,不僅有助於促進學術發展和學生就業,也會增加大學的曝光,並提高業界與大眾對大學端的專業認可。

 

對此,溫在弘補充,在一般企業當中學校的研發能力還是略勝一籌,美國的跨國企業研發部門能力可能優於學校,但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很多學生在業界遇到問題還是回學校找老師解答。另外,廠商的重點在於解決問題,因為案件都有時效性,結案後不會再去深究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而學校的專業就是把事情理論化,把事情成敗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施琮仁總結,由於工作價值的不同,學界偏重於知識創新和理論價值,而業界則重視實用性和經濟效益;業界需要快速決策與成果,但學界更重視研究的嚴謹與深度,找出學界和業界的共同利益和興趣、重視人與人間的互動關係,才能發展出成功的跨領域產學合作。


    最近修訂
    2024-11-13 16:25:1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