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背後的人文關懷,交通平台創新與廢校活化
113學年度產創總中心於10月30日舉辦第二場產學合作工作坊「文化型產學合作經驗分享」,邀請到逢甲大學特聘教授侯勝宗、政大社會責任辦公室專案經理汪文豪,分別從大尺度和小尺度、科技面和人文面,與我們分享社區營造的經驗。
侯勝宗作為大學教師,完成了利己的「一次創造」學術影響力後,現在致力於發揮社會影響力的「二次創造」,也就是以「胡(服)椒(教)鹽(研)」為順序,以發揮社會影響力為終點,進行學術服務和利害關係人服務。
有鑑於此,侯勝宗創辦了交通媒合平台「小驢行」。最初,侯勝宗看見 Uber 對計程車司機生計的衝擊,創辦了計程車學院,帶領計程車司機開車到偏鄉服務居民,透過服務更弱勢的族群,讓運將們重新賦予工作新的意義,提升運將們的人文關懷和服務品質。
後來,侯勝宗又運用自己的科技專業,將計程車學院轉為媒合平台,以「移動服務」為核心,與政府、社會團體等合作,滿足偏鄉長者就醫、復健、購物等需求。而侯勝宗也將這些服務撰寫成學術文章,透過實踐觀察的過程,一面教學和研究,整合「胡椒鹽」的學術價值鏈,不僅解決高齡化偏鄉的交通問題,也為學術留下重要的社會實踐研究。
對於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侯勝宗說明,小驢行解決的是「移動」的問題,而政府則提供車資補助,讓在地居民願意叫車,創造需求,讓服務能延續下去。這種大尺度、涉及國家政策面的社會營造,非常需要產官學的支持與合作。而社區營造長期經營的關鍵,則是找到願意改變的當地團隊。「外地人總有天會離開,要促成長期改變,必須有支持理念的在地人長期投入。」侯勝宗說。
「茶文化、福建安溪文化和大文山地區息息相關,而永安國小是九年一貫教育實施當時,社區居民共同努力興建的學校,有居民們滿滿的共同記憶。」汪文豪說,過去失敗的案例都是沒有從在地角度出發,他看見了永安國小凝聚在地向心力的可能。
2018年受惠於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的地方創生經費,汪文豪進入永安國小,從一兩間教室開始整修,並舉辦口述歷史、環境教育、種植烏來杜鵑等活動,提高社區對空間的關注度,也讓社區看見空間活化的效益。在校園步道修繕上,汪文豪找到了循環建材公司生森木,使用生森木的環保綠建材修建步道與圍籬,階梯從此不再容易腐蝕生苔,降低高度的階梯也更方便老人行走。
暑假期間,汪文豪安排了一場睽違半世紀的重逢,他找回當年在永安社區茶改場的技術人員、炒茶員與學生分享製茶經驗,重逢的老人家們因回顧過往感動萬分,政大學生則因此與社區建立了連結。
最後,產創總中心營運長林士淵總結,從兩位講者的分享到學生問答環節,都展現了政大特有的人文精神,而如同兩位老師傾其一生投入社會改造工作,社區總體營造必須長期投入,也期待同學聽完演講後鼓勵同學開始注意周遭的社會問題,參加產創總中心辦理的新創之星競賽,為社會問題尋找永續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