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產創最新消息

作者:

楊 軒妮

分享文章:

歡迎訂閱
《政大產創總中心 電子報》

即時接收本中心最新活動訊息及專題報導

訂閱服務確認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訂閱失敗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Categories: 產創最新消息

Author

楊 軒妮

Share

台灣美術工藝學校創辦人 陳明輝

2007年,在國藝會擔任研發專員的陳明輝開始接觸工藝產業,他發現台灣工藝品質很好卻缺乏銷售管道,不僅面臨了生產人才不足的困境,產業外的人們對生活中的工藝品也缺乏意識與了解。為了解決台灣工藝產業的問題,陳明輝毅然離開國藝會,決心為台灣的工藝產業付出。他先是創辦了「河邊生活」專賣台灣工藝品,從產製到銷售全都自己處理,而後創辦「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培育台灣工藝人才、推廣工藝產業,讓人們透過動手做來認識自己,理解工藝的重要性。

陳明輝的人生至今已轉換了多次道路,從政大廣電走向文化產業,先為公部門服務,後創辦自己的事業。除了創辦「河邊生活」和「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外,有了孩子後的陳明輝又成立「河邊同行」的親子友善工作空間,致力於打造能讓家長專心工作,又能安心陪伴孩童的工作空間,現在甚至又多了一個政大幼教所兼任教授的職稱。

人生轉折是因緣際會 大量閱讀尋找人生解答

陳明輝說,每個轉折都是根據當下的條件、狀態以及因緣際會而做出的決定,沒有通則可言,可能遇見誰、聽見誰的一句話,「讓我覺得這是一條可以走的路。」年輕時的陳明輝和多數人一樣茫然,總會思考自己是誰,做這件事對自己有什麼意義、對社會又有什麼價值,然而當他去請教前輩才發現,那些年長自己兩三輪的長輩們,也正與他煩惱著同樣的問題。自此開始,早已培養大量閱讀習慣的陳明輝,遇到人生問題就去翻書尋找解答,他在書裡遇到了好多位精神導師,並從中發現抉擇時可能會面臨的種種問題。而每當陳明輝面臨人生抉擇時,他會回頭閱讀當年就讀廣電系時接觸的《百年孤寂》,透過反覆閱讀,重新思考故事角色的生命轉折和遭遇。「重點不是書的內容,而是和書對話後解決了什麼問題。」陳明輝說。

每個人都有美感經驗 透過雙手恢復「感受」

他所創辦的台灣工藝美術學校是一個工藝培育機構,其辦公室坐落在文藝氣息濃厚的台北大稻埕,主要業務在辦理實體工藝課程、企業的團隊經營,及協助政府108課綱的工藝教育。雖然名稱中有一「美」字,但課程重點仍在工藝,並無刻意培養或提升學生的美感和鑑賞能力,因為陳明輝「預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美感經驗」,只是繁忙的生活使人們沒空注意周遭環境,而後慢慢遺忘去觀察生活中的美。因此,學校透過帶領學生運用雙手與自然材質互動,去習慣、去觀察周遭事物,從中累積與自然互動的經驗,進而慢慢恢復人感受自然事物的本能。「美感是一種素養,人有美感素養對生活周遭才有感覺,有感覺才會透過與外界的互動回頭觀照自己,也才會明白什麼是美。」

繁忙的生活,讓人漸漸忘了觀察生活週遭美麗的事物。
台灣美術工藝學校,帶領學生透過雙手與大自然的材質互動,找回感受自然事物的本能。
「有感覺,才會透過與外在的互動,回頭觀照自己。」陳明輝說。

透過工藝 認識自己 找到自己的價值

台灣工藝教育目前的問題在於,工藝教育在職業學校與高等教育的斷層太大,職校重視視覺藝術多過手作能力,學生到了大學幾乎從頭學起,而工藝系畢業生的能力和業界所需人才差太多,導致畢業無法迅速銜接。但台灣工藝學校不只是往人才培育的方向去思考,而是全人教育,「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認識自己,工藝可以扮演這樣的媒介。」

工藝課程中,老師不只是教導學生技藝,還會引導學生思考:拿到這塊木頭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塊木頭從哪裡來?而當學生開始雕鑿,便能透過雙手打開全身的感知能力,感覺到身體各部位的疲憊。陳明暉繼續解釋,在過往的學習經驗中,學習就是聽、讀,學生對自己的價值反映在成績上,但當學生開始動手做,便知道成就是多元的。縱使手作時腦袋空白,那個空白也能讓你去感覺自己是誰,每個人的本性會慢慢被引發出來,那就是創造力研究中說的「心流」。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在追求心流的狀態,我們在心流中會肯認自己的價值。因此,我們不是想培養工匠或是工人,而是希望能透過工藝、雙手勞動,提升人們的精神層次,「工藝能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價值。」

陳明輝說,透過雙手勞動,能更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

工藝課全面進校 提供挑戰,激發學習熱情

然而,要讓人們看見工藝的好,必須要人們有機會接觸工藝。在分秒必爭的國高中求學階段,讓普通科學生也重視工藝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工藝課全面進校。陳明輝直言,對學生而言沒有挑戰的事情就不重要,一般學生會拿去背單字、算數學的音樂課、美術課,「就是沒有去挑戰學生的極限」,而工藝課必須「從無到有」完成一件作品,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讀寫教育學久了就是那麼一回事,學生便開始輕忽學習,但工藝課會穩定地給予挑戰,不只是動腦、動手,還會挑戰全身。

而在成人教育,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做的不是大眾教育而是企業人力培訓,秉持著「挑戰能成功擾動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讓因工作穩定而失去方向的員工們一起做木工,不僅讓個別員工認識自己、激發挑戰心,同時也促進團隊合作,當員工生活有目標、有活力,組織運作便能更順暢、有發展性。陳明輝在此再次提及美感與工藝的關係,「美感教育對我們而言是副產品,美感是人與人互動中自然產生的東西。」

至於大眾教育,陳明輝認為公部門可以透過各工藝博物館原本的知識基礎,去設計精緻、深層的文化體驗、工藝體驗,而非提供免費、便宜但粗糙的手作課程。

陳明輝認為,工藝帶來的挑戰,能激發學生、工作者對學習的熱情

「河邊同行」助媽媽留在職場,為社會留住生產主力

隨著人生邁入下一個階段,周遭的親朋好友開始晉身為父母,陳明輝觀察到很多媽媽在工作上很有成就,但帶起小孩卻充滿挫折,而很多產後媽媽也因需要親自照顧孩子而與社會脫節,因此他希望能提供新手媽媽們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讓自己的人生不因此而停滯,「河邊同行」親子共同工作空間就此成立。陳明輝表示,現在生育年齡多落在29到34歲,這群人同時也是社會的生產主力、資深工作者,他們正要發揮自己的最大能量,但卻因生小孩而離開職場。因此「河邊同行」提供兩種運作模式穿插運作,一種是媽媽們輪流帶小孩,一種是請有幼教背景的媽媽專職幫忙帶小孩。與自學團不同的是,自學團強調「親子共學」,而「河邊同行」的重點是「媽媽要工作」,希望提供環境讓家長能在此將專長發揮成專業,家長的職涯人生也可以延續,讓這群生產主力繼續留在社會中,為社會帶來更多能量。


發行:產創總中心
編輯:李京蓁
撰文:楊軒妮
圖片:台灣美術工藝學校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