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產創合作專家

作者:

李 京蓁

分享文章:

歡迎訂閱
《政大產創總中心 電子報》

即時接收本中心最新活動訊息及專題報導

訂閱服務確認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訂閱失敗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Categories: 產創合作專家

Author

李 京蓁

Share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

胡元輝,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業界25年資歷,讓他的工作史有如媒體發展史,橫跨紙媒到新媒體,而進入學界至今13年,他徹底實現當初「作育英才」的理想,他教育的學生多數投身新聞界、媒體界,年輕時沒想過待在媒體很久,爾後卻為媒體領域耕耘了一輩子。

理論結合實踐 成為一個新聞工作者

前後於聯合報、自立晚報、TVBS、台視、中央社等媒體擔任要職的胡元輝,給人的印象就是深耕於新聞界非常久,其實他並非傳播本科出生,大學就讀台大地理系,隨後就讀政大政治所,研究所時期因為家境因素,而到立法院新聞室工讀,並擔任紀政立法委員的國會助理。身處於民國70年代快速變動的台灣,作為喜歡觀察、理解社會,和對政治非常有興趣的青年,這種工作環境有如至寶。碩二時,恰逢聯合報需要一個負責政治領域的專欄組記者,他順利錄取後,也找到研究所理論與社會實踐結合的「點」,那就是新聞工作。原本不打算以媒體作為志業的他,進入之後就被媒體產業的「魅力」徹底迷住,一路在新聞領域工作長達25年,於公視就職期間更創立全台第一個公民新聞平台「PeoPo公民新聞」,爾後也創立「新頭殼」等網路媒體。

談到近年來普遍流傳的「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說法,胡元輝回憶道,以前的記者被形容為「無冕王」,意味著擁有國王般的影響力,只是未戴王冠而已。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出現如此大的變化,不僅對新聞產業產生巨大影響,對於傳播教育者來說也是不小的衝擊。他曾經於新生課程中進行就業調查,發現要當記者的學生寥寥無幾。然而,接受四年教育後,反而進入新聞領域的學生不少,一方面是新聞市場仍然很大,另一方面他也提到「好新聞是好民主的支柱」,當新聞出現問題時,整個社會的運作都會出現問題,因此記者的工作需要具備使命感,他堅定的說:

「記者工作太有價值了,這是一個有尊嚴的工作。」

也鼓勵要從事記者工作的人,要具備基礎技能、培養知識基礎,最重要的具備觀察議題與社會的思辨能力,他表示:「擁有這些能力,不管你在哪裡都會有自己的天地,可能賺不了大錢,但餓不死,並且會充滿成就感。」

人生不是只有路一條 作為一個傳播教育者

有著豐富的媒體資歷,胡元輝卻反而在職涯上轉了彎,進入中正大學教書,和藹可親、充滿智慧,是胡元輝「教授」給人最大的印象,他的教課也從來都不是制式的唸課本,以採辯論形式的「傳播法規」為例,這樣有趣且有收穫的課程規劃,背後更多是胡元輝在業界累積的經驗,他想要突破硬邦邦的法條,讓傳播系的學生去思考背後的法理,並具備實際運用的能力,他也希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批判的能力,建立一個全面性的假設,找證據支持自己的論點,同時讓學生擁有多元的思考,希望告訴學生台灣是民主社會,多元觀點的展現才是社會真實的樣態。

然而,現今傳播業界變動快速,國內外傳播院校也都針對教育如何趕上實務進行討論,胡元輝提到教育其實是基礎工程,從實務界進入學界的他以「大學為何存在」一步步拆解問題。他說大學是社會組織,我們並不是關在象牙塔裡訓練一個與社會無關的人,因此傳播教育需要兼顧三個層面。首先,回歸基礎很重要,雖然技術變化很快,但大學教育的重點是提供學生文字、影音、聲音、資訊等「基礎技術」的紮實訓練,再輔以例如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知識課程,同時也要讓學生「回歸社會」,提供思辯型課程讓學生擁有「做好公民」的價值認知,這是將來作為培養一個好的傳播者、新聞工作者,需要做出的準備與努力的方面。而談及教書與新聞工作差異時,他表示兩者本質都是社會實踐與改造,他的終極目標皆是想要「協助人類文明的進步」,他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每當遇到學生畢業後走上理想道路,甚至談及遇到困難時如何予以克服的種種,內心都有深深的喜悅與感動。」

成長於任何階段,都要享受每個收穫,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他期望健全新聞工作環境,提供社會好的新聞,作為一個教育者,他努力培育人才,維持社會資訊生態的平衡,胡元輝強調:

「時間的長短從來就不是一定,只要不要白白浪費這段時間,所有的收穫都是豐富的。」

發行:產創總中心
撰文:李京蓁
編輯:楊軒妮、連爾歡
圖片:胡元輝 提供